德意志第三帝国国旗-德意志第三帝国
纳粹:纳粹党的简称。
纳粹德国(1933年—1945年),是由纳粹党执政的德国,又称“德意志第三帝国”。官方国名一是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国”;二是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国,首都柏林。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分别在1938年与1939年被德国占领。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并与苏联共同瓜分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占领区内的犹太人不断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战争的天平已倒向盟军。
1945年初,盟军自西向东,苏军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联工农红军攻入柏林,30日德国元首阿道夫·自杀。按元首遗嘱,由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出任德国总统。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23日,邓尼茨政府解散,纳粹德国宣告灭亡。
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国,德国有什么区别
二战时候德国之所以叫第三帝国是因为认为,他的第三帝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帝国”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创立的“第二帝国”之后的第三帝国。
1、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ArthurMoellervandenBruck)在“第三帝国”一书中主张创建一个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时在传统上与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国家。这个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被反民主份子与激进右派团体(包括纳粹)广为引用。
2、根据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亚瑟(ArthurMoellervandenBruck)所写的书,神圣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1871-1918普鲁士帝国为第二帝国。亚瑟认为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失败后,德国人要为德国重夺荣耀,建立“第三帝国”。
3、第三帝国也称纳粹德国,这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先后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国与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
4、1933年5月10日,亲纳粹的学生响应纳粹党号召,在柏林市内,公开焚烧两万本被认为违背日耳曼民族精神的书籍。9月1日,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指称纳粹统治下、“国祚千年”的德国。
扩展资料
在1934年8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后,顺理成章地控制德国(宣布为第三帝国之帝国总理并代行总统职权),废除总统制,立法成为德国元首,并派出100,000名间谍,监察国内的评论家及异见者。
1938年,萨茨的日耳曼人以纳粹礼致敬德国士兵。
1938年3月,德国合并了奥地利(Austria)。首先对奥地利下手的理由是:奥地利与德国原本就有同民族的血统,可以说德军入驻奥地利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的,加之奥地利有丰富的石油,是战争所必须的。就此而言,这也是“第三帝国”兴盛的原因之一,巧妙地掌握民族间的情谊。
1939年7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式宣布不再使用“第三帝国”作为官方名称,改以“大德意志帝国”(Gro?deutschesReich)取代。
百度百科—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自称“第三帝国”,那“第一”和“第二”帝国是什么呢?
1、指代范围不同。德意志第三帝国来指称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继承了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962–1806)与近代的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1871–1918);纳粹德国仅仅指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德国泛指所有历史时期,包括当代的德国。
2、国家性质不同: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国表现了当时的德国走民主制度,但行帝国之实;德国指的是现今统治下的德国,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体并非帝国。
除了上述区别外,基本区别不大。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国,德国都可以指代纳粹时期的德国。
扩展资料:
“德意志第一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原属中法兰克王国)和勃艮第还有弗里西亚(今低地国家)。
德国人将神圣罗马帝国定义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德意志第二帝国”
“德意志第二帝国”通常指从187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到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将神圣罗马帝国算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名。
百度百科-神圣罗马帝国
百度百科-德意志第二帝国
为什么中国有很多人喜欢德意志第三帝国
原标题:纳粹德国自称“第三帝国”,那“第一”和“第二”帝国是什么呢?
1933年1月30日,正式就任德国总理,纳粹德国正式建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纳粹德国并不是德国当时的正式国名。在纳粹时代,德国的正式国分别是“德意志国(1933年至1943年)”和“大德意志帝国(1943年至1945年)”。
在大部分公开场合和文件中,和纳粹党则经常将纳粹德国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不过可能有人就要疑问了:既然纳粹德国自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那么“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德国主体民族为日耳曼人。但日耳曼人在欧洲分布极广,如今的英国、荷兰、挪威、瑞典、丹麦、冰岛等等很多欧洲国家都是以日耳曼人为主的国家。所以日耳曼历史并不等于德国历史,日耳曼人的起源也不等于德国起源。
843年,日耳曼历史上强大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东、西、中三个部分,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便是如今德国的最早起源。911年,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德意志王国,脱离了法兰克加罗林王朝的法统,成为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被加冕为“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正式建立,是为“德意志第一帝国”。不过神圣罗马帝国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只是徒有其名,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就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
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下,时任皇帝弗朗茨二世下令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1815年,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代表的原神圣罗马帝国之下的德意志各邦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作为“德意志第一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发“三月革命”,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趁机开始进行德国统一。1870到1871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德国统一的最后障碍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之后,普鲁士王国便正式改名为“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完成,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和工业强国。因此德国人便将“德意志帝国”视为德国历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直到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灭亡。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管理体制,详细
据统计,凡是对二战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大多崇拜德军(尤其在90后的年轻人当中),自“崇拜第三帝国德国”的本人也不例外。我们崇尚德军,崇尚的是他们的军队,他们的爱国精神,他们的坚强意志,以及那日耳曼民族特有的严谨作风,而这些也正是国人所缺乏的。
渴望民族强大的心理元首巧妙的利用德国人仇恨凡尔赛条约,渴望民族强大的心理渲染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武力至上。他说:“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世界”、“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犁取土地”。与德国相比,中国人生来大多都受教育说“中华近代百年国耻”、以耻为戒”、“落后就挨”,再加上历代中国政府多是对外软弱,丝毫没有武力打破耻辱枷锁的行动,于是许多中国民族主义者产生对强者的崇拜,希望能有一样的人物来振兴我们的民族。
纳粹为什么叫“第三帝国”,第一、第二帝国都是什么?
德意志第三帝国即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是指于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阿道夫·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有两个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Reich)和1943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德语:Gro?deutsches Reich),在1933年至1939年阿道夫·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使用第三帝国(德语:Drittes Reich)作为纳粹德国非正式名称。
纳粹德国全盛时候包括北欧、西欧大部分、南欧、北非和苏联西部大部分地区。后来因为纳粹德国展开了两条战线,导致国力无法支撑,再加上盟军登陆诺曼底,最终使得德军溃败,到1945年5月纳粹德国灭亡
政权特点
纳粹政权的特点是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白种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通过迫害被认为是不纯的事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特别针对少数人群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治敌人(这一时期的,参见德国抵抗运动)。
铁十字勋章-1939
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了高峰。大约六百万犹太人、一千万斯拉夫人及各种各样的其他人被有组织地。这种灭绝种族的罪行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为“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纳粹委婉的在德语中称其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sung,一般将犹太人杀就叫“最终解决”)。
纳粹党组织了一个混杂各种职能的“精英组织”——党卫队(Schutzstaffel,缩写SS,其标志为两个闪电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和一支武装力量(称作“武装党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後期随著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号称纳粹武装力量中的精英,在战争後期常常充当战场消防员的角色。
二战末期,根据遗嘱,由宣传部长戈培尔任国家元首兼总理,但戈培尔于七日后自杀所以海军元帅邓尼茨接替了的职务。1945年5月9日邓尼茨被盟军逮捕第三帝国时代宣告结束。
纳粹德国把被占领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是把所有的占领区完全转变为德国领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1)合并区。
被纳粹占领的国家,同德国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所谓的“合并区”。合并区或者以德国新增的行政区形式出现,或是以德国原来已存在的州、行政区或省的增添部分的形式出现,由第三帝国直接统治。在东方,这类合并区包括:
1.原属波兰的但泽—西普鲁士行政区(包括但泽、马林威德尔和布罗姆堡专区)和瓦尔特兰行政区(包括伊诺、弗罗茨瓦夫、波森和卡利什专区);
2.并入西里西亚省的波兰卡托维兹专区;
3.并入东普鲁士省的波兰泽希瑙专区;
4.并入东普鲁士省贡宾南专区的波兰苏道恩专区;
5.并入东普鲁士省阿伦施泰因专区的波兰佐尔道地区;
6.原奥地利共和国;
7.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8.立陶宛的默麦尔地区。
在西方,这类合并区有1939年以前比利时所属的圣维特市。欧本市和马尔梅迪市,它们被并入莱因省的亚琛专区。
(2)民政长官管辖区。
在东南欧,这类地区有过去属于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北部的下斯蒂里亚地区和上卡尔尼奥拉、米埃斯塔尔和西兰香地区。根据1941年4 月12日颁发的:“分裂南斯拉夫的紧急指示”,纳粹德国决定将上述地区分别划归第三帝国的施蒂里亚马尔克行政区和克恩膝行政区。
在西方,这类地区有:
1. 法国的摩泽尔省(即洛林)和上、下莱因省(即阿尔萨斯),前者并入萨尔—法尔茨行政区,成为新的威斯尔克行政区;后二者并入巴登行政区,成为新的巴登一阿尔萨斯行政区。
2 .卢森堡。整个国家于1941年2月划归科布伦次—特里尔行政区,成为新的摩泽尔行政区。
虽然纳粹分子始终没有公开通过法律宣布将上述地区最终并人德国,但事实清楚地表明,他们完全有意把这些地区最终吞并。例如,阿尔萨斯的行政长官瓦格纳公开宣称,他的任务“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是一项将阿尔萨斯收回大德意志帝国的任务。”本人曾要求瓦格纳在10年内使洛林和阿尔萨斯完全德意志化。为了使洛林、阿尔萨斯和卢森堡的行政管理制度同第三帝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完全一致,这三个地区的立法须由各地的行政长官与德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共同提出。在此三个地区,义务兵役制于 1942 年 8月开始实行;接着第三帝国的内政部长颁布法令,把德国公民的身份授予参加德国武装部队或武装党卫军的当地居民,或是在其他方面表明自己不愧为德国人的当地居民。在这三个地方,纳粹德国还采取了各种步骤使当地的地名以至姓氏德意志化;同时还强迫当地居民讲德语以代替本民族语言或是法语。在这些地方的海关、邮电及铁道部门,则完全成为第三帝国各个部门的有机组成部分。
1941年8 月,前波兰公国——比亚威斯托克省,也被纳粹当局划人民政长官管辖区的系列。东普鲁士行政长官科赫奉命出任该地区的行政长官,而该地区改隶属于东普鲁士行政区。纳粹官方坚持,比亚威斯托克也属于最后应并入第三帝国的地区之一。
(3)附属区。
这一类地区的行政机构也几乎完全是德国类型。这类地区包括波兰的残余地区组成的总督辖区、德国专员管辖的乌克兰与奥斯特兰的白俄罗斯地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虽然在法律上还有本国的“自治”政府,上面却还有一个德国监护机构,故可以被认为也属于这一类,特别是因为它们已被纳粹当局视为大德意志帝国的组成部分。
为了掠夺和统治被占领区,纳粹党首先于1934年在自己的中央机构中设立了殖民政治管理局,1940年升格为殖民事务部。战争爆发后,又在内阁中设立了东方领土事务部。
第三帝国政区(1944年):
行政区名 行政中心 备注
1.柏林 同
2.汉堡 同
3.石勒苏益格-荷尔斯 基尔
斯泰因
4.奥斯特-汉诺威 吕讷堡
5.南汉诺威-不伦瑞克 汉诺威
6.马格德堡-安哈尔特 德绍
7.哈雷-梅泽堡 哈雷
8.梅克伦堡 什未林
9.萨克森 德累斯顿
10.马尔克勃兰登堡 柏林
11.波美拉尼亚 斯德丁(什切青)
12.下西里西亚 布勒斯劳(弗罗茨瓦夫)
13.上西里西亚 卡托维兹 1939年划入原波兰
卡托维兹专区
14.东普鲁士 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 1939年划入原波兰
泽希瑙,苏道恩专区
及佐尔道地区
15.图林根 魏玛
16.北威斯特法伦 明斯特
17.南威斯特法伦 波鸿
18.威悉-埃姆斯 奥尔登堡
19.库尔-黑森 卡塞尔
20.埃森 同
21.杜塞尔多夫 同
22.科隆-亚琛 科隆 1939年划入原比利时
圣维特,欧本,马尔梅迪
三市
23.摩泽尔 科布伦茨 1941年2月将卢森堡划
入原科布伦茨-特里尔区
后改立
24.黑森-拿骚 法兰克福
25.西马尔克 萨尔布吕肯 1940年将原法国摩泽尔
省划入原萨尔-普法尔茨
区后改立
26.巴登-阿尔萨斯 卡尔斯鲁厄 1940年将阿尔萨斯划入原
巴登区后设立
27.符滕堡-霍亨佐伦 斯图加特
28.弗兰肯 纽伦堡
29.美因-弗兰肯 维尔茨堡
30.拜罗伊特 同
31.施瓦本 奥格斯堡
32.慕尼黑-上拜恩 慕尼黑
33.维也纳 维也纳 1938年3月设
34.下多瑙 克雷姆斯 1938年3月以下奥地利设.
1939年划入南摩拉维亚
35.上多瑙 林茨 1938年3月以上奥地利设.
1939年划入南波希米亚
36.施蒂利亚马尔克 格拉茨 1938年3月以施蒂利亚设.
1941年4月划入下施蒂利亚
37.克恩滕 克拉根福 1938年3月以卡林西亚及
利恩茨地区设. 1941年4月
划入上卡尔尼奥拉
38.蒂罗尔-福拉尔堡 因斯布鲁克 1938年3月以蒂罗尔及福拉
尔堡设
39.萨尔茨堡 同 1938年3月以萨尔茨堡设
40.苏台德 赖兴贝格(利贝雷茨) 1938年10月设,1939年3月
划入北波希米亚及北摩拉
维亚
41.但泽-西普鲁士 但泽(格但斯克) 1939年设
42.瓦尔特兰 波森(波兹南) 1939年设
[注]马尔克(MARK)在德语中是"边疆"之意.
德国的历史其实也挺久的,在帝国出现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因此在德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德意志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及德意志第三帝国。但这些第二第二的帝国并非是正式的国号,只是后来人为了方便研究而命名的国号。
那么,这三个帝国个代表着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区分的呢?下面来一一介绍。
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962年,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建立,1806年灭亡。在962年以前、德国、意大利、法国的疆域是由法兰克王国统治的,后来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了东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这个三个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如今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基础疆域。
963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奥托一世加冕成为皇帝,因为教皇承认了东法兰克王国延续西罗马帝国,因此奥托一世把国号改成“罗马帝国”,德意志民族也在此刻形成。到了1157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又把国号改成“神圣罗马帝国”。
德意志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1806年,拿破仑灭掉了盛极一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在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灭亡后,境内分裂成了许多个王国。其中一普鲁士王国最为强大,他们通过战争吞并了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统一德国,并加冕称为皇帝,改国号“德意志帝国”,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由来。
德意志帝国当时非常强大,是当时欧洲武力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德意志帝国发动的。而一战的失败也导致了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8年德意志帝国灭亡。
德意志第三帝国——德意志国德意志帝国灭亡后,德国历史进入了共和国时期,成立了一个所谓的“魏玛共和国”,但这个共和国并非正式国号,正式国号是“德意志国”。
1933年,法西斯主义者、纳粹党党魁接收了政权,取缔魏玛共和国,成立纳粹德国,开启“德意志第三帝国”,但国号还是“德意志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宣告灭亡,德意志第三帝国也消失在历史中。
纳粹德国为什么会叫“德意志第三帝国”?曾经的第一第二帝国有着正式的国号,如“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帝国”,而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个说法并非只是后人为了区分历史而其的国号。
“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个说法最早出自1923年德国的一位作家的书。这本书是为了纳粹扩张目的的重要著作,为困于凡尔赛条约的德国寻求一条民主主义的道路。在此书中,作者宣称德国必须建立一个“帝国”,他认为这样才能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团结起来,而现在的魏玛共和国软弱不堪,将会被一场革命代替。
当然,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当时被承认,主要还是纳粹为了恢复祖上的荣光以及作为宣传口号。一战后德国被迫投降,受到战胜国的压制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纳粹德国宣扬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以神圣罗马帝国为第一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德意志帝国,以自己为第三德意志帝国,这是为了表达纳粹党复兴民族的雄心。
而神圣罗马帝国和普鲁士德意志帝国是有正统的继承人,是属于帝制、君主继承制度,而第三德意志帝国纯粹是自封的,继承的只是第一、第二帝国的意志。这就是第三的意志帝国和前面两个帝国最主要的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