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家电售后

空调价格上涨对需求量的影响有哪些-空调价格上涨

空调价格上涨对需求量的影响有哪些-空调价格上涨

空调市场多年的激烈竞争已将各生产商的利润压至最低,在“后政策时代”的开局之年,空调涨价将会不可避免。原因一是人力成本提升,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空调调价的重要因素;其二是铜铝价格的持续走高导致零部件价格上涨,一些原材料存储量大的企业尚可以应对,而对于中小企业只能上调价格;其三是宏观经济政策限制,“以旧换新”已于2011年年底结束,“家电下乡”也将于年内结束,这使本就利润不高的企业很难再一力承担差价。其四是2012开年楼市的低迷导致家电产品刚性需求量下降,各厂商唯有提价来保持利润。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蝴蝶效应,仍在催涨空调售价!

空调价格的波动幅度不会出现像股市一样的大幅度快速波动。但一定会持续波动。

空调价格波动主要是受到铜、钢、铝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人工成本的波动导致的。当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时候,传导到空调产品上面,空调的价格就会出现上涨。

即将过年,家电产品价格普涨是真的吗?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蝴蝶效应,仍在催涨空调售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去年11月以来,线下空调零售均价维持在分别为3400元-3900元左右,涨幅于3.4%-26.0%之间波动。相比之下,尽管线上售价较低,但价格涨幅持续维持在两位数。

“部分产品价格和五一期间相比每台涨了200元,这波活动结束后还会涨。”近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看到,促销热潮并未完全中断空调价格上涨势头。采访中,美的及海尔销售人员预计,5月下旬迈入销售旺季后,空调有望每台涨价100-200元不等。

受疫情冲击,去年整个空调市场低迷,企业也再次陷入价格战。竞争白热化令空调行业格局生变,空调三巨头格力、美的、海尔的品牌集中度进一步加剧。这一年,美的空调营收超过格力电器,但价格攻势下,毛利率降幅最为明显,在三家公司中垫底。

对此,家电产业分析师丁少将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称,原材料涨价背景下,空调企业成本压力增大,但头部品牌美的、格力的龙头之争十分激烈,率先涨价一方不利于其市场份额增长,且头部品牌都具有较高品牌溢价,有控制涨价幅度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二三线品牌也不敢大幅涨价。综合判断,空调今年夏天涨价幅度会在10%以内。

“5月活动结束后,估计会涨100元-200元”

气温火速升温,空调也拉开销售旺季的序幕。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苏宁易购、国美电器等线下门店看到,美的、海尔、格力等仍是主力品牌,各家主推3000元-4000元机型。北京消费季叠加各平台等促销补贴,当前产品优惠500元-1200元。

不过,在销售人员看来,此次促销活动过后,5月下旬开始空调产品进入销售旺季,售价肯定上涨。

“现在还是延续五一活动的价格,五一与去年同期持平,因为今年气温回升慢,往年这时候已经是销售旺季了。6月份以后,估计就要涨价了,现在正好有节能补贴,价格非常实惠。”苏宁易购大望路店的美的空调销售人员介绍。

相比之下,格力已经调整了部分产品售价,两个多月以来至少调价两次。格力空调销售人员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部分产品价格和五一期间相比每台涨了200元,有些产品和3·15期间相比已经涨了500元,这波活动结束后还会涨。”

“去年疫情,一台空调999元销量都有限,今年老能效产品都在降价,库存差不多清完了。”海尔空调销售人员表示,现在价格和五一持平,但5月活动结束后,估计会涨100元-200元,一般挂机涨100元,好一点的型号涨200元左右。

线下促销大战仍在继续,入夏前夕各大空调品牌也加大了线上优惠力度。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天猫格力官方旗舰店内销量排名前三的机型优惠200元-300元,其中最畅销的格力云佳大1.5匹一级能效挂机,原价3199元,活动价2899元。

此外,记者在美的空调天猫官方旗舰店看到,销量排名前三的机型优惠100元-300元,销量位居首位的美的风锦大1.5匹一级能效挂机,原价2799元,活动价2599元。

空调价格涨势难挡,各家企业对于这一话题则讳莫如深。美的集团相关人员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整个空调行业售价都会上涨。总体上的原则是,美的新品会略微上调,但会尽量给消费者优惠。过去的产品、款式、价格尽可能不调整。

记者注意到,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多次回应空调价格问题,同样表态兼顾经销商和消费者共同利益。她表示,因为近期铜价上涨,且并非长期趋势,格力坚持不涨价,但如果铜价继续上涨,就要视情况而定,不要马上转嫁给消费者。

近日,某二线空调品牌负责人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空调产品原材料同比涨幅15%,行业基本一致,也将传导到渠道端。按照涨幅比例,产品端同比涨幅10%左右,但目前终端涨幅并没有10%。

线上空调涨价近两成,美的“战”格力毛利率下滑

铜、铝、钢、塑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飞涨,成为空调调价的一大推手。

随着全球经济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阴影并刺激需求,从铜到铁矿石和石油,价格于2021年普遍上涨。追踪一篮子原材料的彭博商品现货指数自1月份以来上涨了21%,有望成为2016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一年。

本月,铜飙升至历史高点,在此过程中突破每吨1万美元。此外,据中钢协监测,到3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比年初上涨9.44%,同比上涨37.3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上旬,钢材价格普遍上调,且涨势加速,涨幅在4.2%至11%。

大宗商品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中下游制造业经营成本上升,影响行业效益。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去年底,不少空调企业就“先涨为快”。2020年11月,奥克斯空调发布《关于网批产品涨价的通知》称,从2021年1月1日起将在2020年12月开单价基础上,上调产品价格100元-300元。此外,志高、扬子江、大金等空调品牌也相继提价。

春节期间促销带动线下售价。根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2020年11月-2021年4月线下空调零售均价分别为3639元、3837元、3937元、3433元、3556元、3823元。尽管价格未现较大起伏,但从同比涨幅来说达到10.8%、9.0%、3.4%、26.0%、7.6%、7.9%。

相比之下,近半年来,线上空调售价涨幅更为明显。根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2020年11月-2021年4月线上空调零售均价分别为2881元、2947元、3010元、2925元、2953元、2871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7.1%、19.3%、14.1%、24.5%、23.4%、19.7%。

受疫情冲击,去年空调行业日子并不好过。奥维云网推总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空调行业规模为149.2亿元,同比下降58.1%;整个空调市场低迷,销售严重下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年后价格再次下探,企业迫不得已再次陷入价格竞争。

2020年7月1日空调能效新国标开始实施,今年过渡期将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改变行业格局。行业专家认为,2021年7月后,旧能效空调将不能销售,空调能效新国标大幅提高了能效准入门槛,将有约45%的空调产品面临淘汰。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不少品牌加紧清库存。国美电器双井店,TCL空调销售人员不断向顾客推荐旧能效产品,“1.5匹的2200元,1匹的2000元,之前原价分别是2999元、2699元,能效新国标都是5级,旧能效的空调今年7月后就不让卖了。”

家电产业分析师梁振鹏认为,去年能效新标准实施后,空调售价已经上涨,伴随原材料大幅度上涨,厂家不能完全消化,必然体现在零售市场上。这对空调行业来说不是好消息,毕竟价格上涨太快,不利于产品销售。

“空调能效新国标实施叠加原材料上涨,空调行业头部品牌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强,格力、美的、海尔三家的市场总份额至少超过70%,二三四线小品牌生存会更加艰难,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生存遭受碾压,加速淘汰出局。”梁振鹏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实际上,2020年白电三巨头已经悄然生变——美的集团逆势增长,海尔智家弯道超车,格力电器跌幅收窄。2020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2842.21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72.23亿

元,同比增长12.44%。

私有化港股海尔电器之后,海尔智家2020年实现收入2097.26亿元,同比增长4.46%;归母净利润88.77亿元,同比增长8.17%。相比这两家公司仍呈涨势,因多元化战略收效甚微,格力电器2020年营收1681.99亿元,同比下滑15.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1.75亿元,同比下滑10.21%。

具体来看,格力电器空调业务营收1178.82亿元,同比下滑14.99%;毛利率34.32%,同比减少2.80%。美的集团暖通空调营收1212.15亿元,同比增长1.34%;毛利率24.16%,同比减少7.59%。海尔智家空调业务营收299.99亿元,同比增长2.99%;毛利率27.41%,同比减少3.8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2020年美的暖通空调收入超过格力电器,但为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美的集团发起多轮价格让利活动,空调业务毛利率下滑明显,毛利率水平在三家公司中垫底。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消费者需求升级也将促进空调产品的技术发展,进一步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回归到价值竞争。乐观估计,2021年中国空调市场零售量规模5905万台,同比增长15.0%,零售额1953亿元,同比增长26.4%。

大金空调为什么涨价?

是真的。一位家电经销商向记者介绍,从2020年12月份以来,他陆续收到了来自厂家的提价通知单,“厂家提价后,我们也不得不跟着涨价。”

记者梳理发现,自去年12月底以来,美的、格力、奥克斯、海信、TCL等多家知名家电品牌纷纷向经销商发出了涨价通知书。

1月12日,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发布《TCL白电致全体经销商朋友的一封信》,文中提到,TCL白电自1月15日起计划涨价,预计涨价幅度为5%-15%。

2020年12月,格力电器发布通知称,自2020年12月15日起进行结构性调价。其中新国标挂机涨价100元,新国标柜机涨价200元。

此外,志高、美博等家电品牌也同步调价,空调价格分别上涨100元至300元不等。

扩展资料

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主因

对于这一轮家电行业的涨价潮,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向记者分析称,主要的导火索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对家电制造业来说,原材料成本占比可达七成以上。家电行业对铜、铝、钢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需求量大,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家电企业不得不面临着成本压力,终端产品的涨价也在情理之中。

去年以来,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家电企业的生产成本面临着较大压力,在需求拉动和成本压力的共同影响下,家电产品自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出现上涨。

以电解铜为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3月下旬价格为38474.1元/吨,而到12月下旬已经暴涨为58290元/吨。

大金涨价背后

——看国产中央空调品牌角力外资品牌

早在今年6月份,大金空调要涨价的消息就从一些经销商口中陆陆续续传开了,但在没有得到正式的涨价通知之前,一切都还只是传闻。然而,就在今年7月上旬,大金对旗下全系列空调产品的价格进行全面调整,平均涨幅则是达到了10%。尽管在应对媒体的采访时,大金没有给予正面的回应,但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大金涨价却已经是一个事实。据一位大金经销商透露,在涨价之前,LMX系列中某个套餐的价格是3.31万,而这个价格在涨价之后则是3.68万,涨幅甚至是超过了10%。

其实,涨价在近几年的市场中一直是热点关键词。商家给出的原因有很多,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涨、通胀压力上涨等等,空调设备的价格在这几年中整体趋势一直向上,不少企业甚至多次上调价格。然而,若去海外成熟市场经济体兜一圈,看看同样商品在那里的价格命运,就很令人怀疑成本与中国市场中商品价格变化之间的必然联系了。其实,商家为了盈利,涨价无可厚非,但是厚此薄比的待遇却让不少了解内情的消费者气不打一处来,据了解,大金仅在中国国内涨价,但是在日本本土、乃至全球其他国家都未有涨价迹象,难道中国人的钱就好赚一些?

回望国内市场,多联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中央空调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金垄断了多联机市场。据多方数据统计,即使在众多厂家蜂拥而上、角逐变频多联机市场的2010年,大金的市场份额仍然超过40%,然而这个局面正被逐渐崛起的中国企业打破。

2011冷冻年度,空调行业产销首次突破1亿台大关,内销出货达到5300万台,较上一年度净增1500万台,终端销量4919万套,同比增长幅度达到34.4%,创下历史新高。前三品牌格力、美的、海尔销量占比为64.9%,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志高、奥克斯、格兰仕、TCL等国产品牌也紧跟其后,销售增长高于市场预期大盘。从上述2011国内空调销量看,表现突出的均为国产厂商,而国产空调品牌势头如此之猛,之所以占据高市场份额,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产品牌中格力、美的、海尔知名度较高,并且向来以口碑和售后服务取胜,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用户选购度较高。

二、相对于高昂的外资空调来说,国产品牌在价位上的优势十分明显。

三、随着国产品牌在空调技术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在很多产品卖点与优势上甚至于领先知名的外资品牌,占据优势,自然受国人喜爱。

而从多方数据看来,大金空调的增长差强人意,似乎出人意料,却不难想象。大金空调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颇具实力的品牌优势,有稳定的消费群体。然而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大金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受到激烈震荡,已经难以与本土企业抗衡。加上近年来大金空调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表现,出现日落东山之势,也是有因可循。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先进的技术意味着在行业市场可以先发制人。当变频空调的概念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之时,高效节能的优势吸引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关注,消费者接受了变频概念。在这样的消费趋势下,国内企业纷纷研发高效变频的空调产品投入市场,以格力、美的等企业为首的本土品牌以先进的变频技术,进一步分羹了市场。 并且,正如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专家陆刃波认为,美系与日系品牌在解决技术难题上,显得游刃有余,但是在中国市场也遇到外乡化的难题:一时很难做到个性化服务及大量生产非标产品;二是销售和服务渠道的优势难以逾越国产品牌。

据了解,现有国产中央空调品牌占国内市场容量近200亿,专家分析,随着国产品牌核心技术垄断的突围以及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出台,国内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成熟化,已进入了从盲目崇洋迈向理智消费的转型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